close

D. 大力弘揚瞭“五四精神”

B. 強調國貨質量優於洋貨

【答案】C

【答案】C

C. 整頓吏治以改善商業環境

A. “一國兩制”方針指引

D. 抗日戰爭由此進入瞭相持階段

【解析】由“善惡報施,勸懲垂誡,通其說者,且與神聖同功”可知,這是在說小說起到瞭與神、聖人同等的教化作用,故選A;BCD與題意不一致,故排除。

【答案】D

B. 強調遵從綱常倫理

15. “它對於整個中世紀神權的精神統治,都是一次強力反動。這個時代的理論傢同時做起瞭實幹傢,思辨與實驗、理論與實際開始,也正是這種結合後來敲開瞭科學革命的大門。”材料中的“這個時代”

【答案】C

2. 董仲舒《春秋繁露》載:“《春秋》之義,國有大喪者,止宗廟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禮),不敢以父母之喪,廢事天地之禮也。”該主張旨在

C. 列強掀起瞭瓜分中國的狂潮

1991

6. 1877年6月29日,(李鴻章)復劉仲良中丞曰:“日來由東局(天津機器局)至敝署(直隸總督府天津衙署)電線置妥,僅費數百金,通信立刻往復。即用局內學生司之,神奇可詫,各使均相道賀。執事聞之,將又啞然笑,數十百年後必有奉為開山之祖矣。”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13.90

材料一 綜觀國史,政體演進,約得三級:由封建而躋統一,一也。此在秦、漢完成之。由宗室、外戚、軍人所組成之政府,漸變而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漢中葉以下,迄於東漢完成之。由士族門第而變為科舉競選,三也。此在隋、唐兩代完成之。全國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選拔與任用,此二者,皆有客觀之法規,為公開的準繩。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搖。宰相政府首領,所不能動者。

C. 提升儒學的獨尊地位

(2)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甘地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民族獨立中的積極作用。

D. 商人社會地位得到提高

298.70

年增長率(%)

D.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得以確立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國從原來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的一個極其落後的國傢,變成“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傢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解析】由題幹看,對於南雄商人的訴訟,“刑部議吏罪當紀過”,而皇帝的態度和意見是“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償商人”,這說明無論是刑部還是皇帝都主張整頓吏治,以改善商業環境,故選C;題幹中沒有體現A,BD與史實不符,故排除ABD。

【解析】“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被正式確定的同時,黨中央還是認為“三面紅旗”適合中國國情,恰恰說明“左”傾錯誤並沒有真正而徹底的糾正,故選C;中共確立科學的經濟思想應該是在黨的八大上,故A不符合史實,所以排除;中共開始放棄蘇聯經濟模式是在“文革”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故B不合題意;D的說法本身是錯誤的,故排除。

【解析】(1)原因:題目要求“據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在民族矛盾尖銳化和英國傳播西方文明對印度傳統文化構成威脅的社會危機條件下,印度走上瞭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可以得出其原因是:英國殖民者的高壓統治激化民族矛盾;西方文明沖擊印度傳統文化。實踐:題目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結合所學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相關內容可知,其主要實踐活動有:土佈運動;食鹽進軍;絕食祈禱;“文明不服從”運動。

1993

年增長率(%)

B. 行省制度開啟於金代

責任編輯:

C. 國傢政治秩序受到嚴重挑戰

C. 當時中國電報技術世界領先

A. 宣告新文化運動開始

C. 摻雜諸多原始落後的習俗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解析】由“固守據點,各個擊破,要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張雲逸所率新四軍一部積極配合淮河沿岸的國軍部隊”等信息可以得出C符合題意,故選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建立的標志是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故排除A;揭開國共協同作戰序幕的是太原會戰,故排除B;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的標志是廣州武漢的失陷,故排除D。

【答案】A

【解析】題幹中的材料來自《勸用國貨》、《愛用國貨歌》,其中的內容是說到瞭各種國貨的好處與優點,所以其主要意圖應該是提倡使用國貨和抵制洋貨,故選C;A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由於題幹中沒有提到國貨與洋貨的比較,所以也不能得出B的結論,故排除ABD。

點睛:學生充分把握時間線索,深刻認識空間差異,是學習歷史過程中一個非常需要重視的問題,尤其是時間觀念的把握,對高中學生來說,依然是個需要很重視的關鍵問題。由於現行歷史教科書是按照模塊加板塊的模式編寫的,這就使得歷史知識的時序性被打破,導致有些同學因為初中歷史沒有學好,直接影響到高中階段的學習,對於時序性的把握很多時候是我們解決歷史問題必須要考慮的,所以提醒同學們註意準確記憶一些重大事件的發生時間。

C. 描繪瞭資產階級理性王國

D. 行省為流動的中書省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計60分。其中第21題12分,第22題14分,第23題14分,第24題10分,第25題10分。

A. 長途販運受到嚴厲的排斥

21. 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燦爛文明。閱讀下列材料:

A.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建立

原標題:【教學研究】江蘇省鹽城市2018屆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C.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曲折發展

【解析】全國人民討論憲法草案,參加討論的人數達1.5億,約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說明人民參與的積極性高,反映瞭人民民主意識的增強,故選C;AB在材料中沒法體現,D應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就確立瞭,故排除ABD。

——摘編自邵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新議》

B. “自強求富”改革由此開啟

【解析】由題幹中的“行省之稱,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時,州縣為元兵殘破,乃隨處設行省,以治一方”可以看出,行省制度的形成是經歷瞭一個過程的,故選C;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行省在金代設立是為瞭“治一方”,故A不符合題意;B不符合史實,D與題意不一致,故排除BD。

點睛:從設問角度看,主觀題的審題應該包括四部分:一是答題依據,也就是答案來源於哪裡,這一題涉及到瞭兩種,即“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與“根據材料”,這為考生提供瞭思考答案的來源;二是答題要求,這一題裡有“概括”、“指出”、“分析”等要求;三是答題內容,這一題涉及到瞭“原因”、“變化”、“內容”等;四是答題條件,即修飾答題內容的部分。這些方面明確瞭,才可以算審題清楚明確瞭。

1992



C. 否定瞭中國傳統文化

(2)題目要求“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農耕:由材料中的“以重農主義為取向的農耕政策”並結合所學商鞅變法在農業方面的措施可知是獎勵耕織、重農抑商;軍功:由材料中的“以平民主義為取向的軍功政策”並結合所學商鞅變法的內容可知是指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爵制;法治:由材料中的“以法治主義為取向的以法治國方略”再結合商鞅變法的內容可知是嚴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權:由“以國傢主義為取向的集權政策”和商鞅變法的內容可得出是廢分封、行縣制。

D. 清廷被迫簽訂《辛醜條約》

D. 直接引發瞭近代科技革命

13. 下表反映瞭1991~1993年臺灣地區對祖國大陸的投資情況。表中數據表明臺灣對大陸投資呈快速增長趨勢,這主要得益於

材料一 其實,那個時候的中國,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頑梗的士人,在封建主義充斥的天地裡,欲破啟錮閉,引入若幹資本主義文化,除瞭“中體西用”還不可能提出另一種更好的宗旨。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托,它在中國是進不瞭門,落不瞭戶的。因此,“中體西用”畢竟使中國人看到瞭另一個陌生的世界,看到瞭那個世界的部分,並移花接木地把這一部分引進到中國來,成為中西文化交沖匯融後兩者可能結合的一種特定形式。

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20分,考試用時100分鐘。

(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新政期間美國農業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積極作用。

C. 人民民主意識顯著增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題,每題3分,共計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隻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A. 體現瞭工業革命的發展成果

B.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廣泛建立

【答案】B

A. 聯合國主要由發達國傢操縱

D. 《格爾尼卡》

【答案】B

完成下列要求:

10945

(2)內容:題目要求“據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對棉花、小麥、玉米、煙葉、大米等5種主要作物實行生產定額,對那些耕種定額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農民由政府給予補貼”、“建立瞭國傢農業信貸署、農產品信貸公司等機構,負責對處於困境中的農民提供低息貸款、直接補貼及技術支持”、“在最低限度價格、供求總量等方面達成協議”、“註意培養農民及地方的主動合作精神”等信息可以概括為:控制農業產量,減少農產品供應;國傢信貸扶持,補貼農業發展;調節農產品流通領域,穩定農產品價格;培養農民合作意識,促進農業合作關系。積極作用:主要從上述措施對農業和國傢政策方面來分別分析。具體來說,對農業來說,是促進農業復蘇,有助於緩解經濟危機;對國傢政策來講,是為國傢全面幹預經濟奠定基礎。

【解析】根據材料,鄭莊公作為諸侯不但不履行諸侯的義務,沒有定期朝覲周天子,甚至還打傷周天子,這表明周天子的統治秩序受到挑戰,故C正確;A與史實不符,錯在瞭“開始”,BD與題意不符,故排除ABD。



【答案】D

D. 發展振興傳統手工業

(3)作用:題目要求“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根據題幹要求可以知道,這一思想所起到的作用應該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來分析。由材料三中的“為西學的傳播起瞭促進作用”可以得出這一思想有利於促進西學傳播;結合所學可知,西學在中國的傳播也有利於打破中西文化對立;促使思想解放,有利於近代化進程。但也應該看到另一面,也就是其固守封建制度,抑制瞭西學作用的最大化,不能推動社會的根本變革。

D. 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

年份

(2)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以“中國古代政治體制與中華文明發展”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通暢;280字左右)

——摘編自劉健清、李振亞《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

C. 兩岸隔絕狀態開始打破

B. 多極化格局面臨著嚴峻挑戰

【答案】B

C. 正面戰場戰略戰術運用靈活

點睛:新課程的課標要求中,關於歷史史實是最需要學生通過記憶來掌握的,其他的諸如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意義、影響和經驗教訓、啟示之類的東西都離不開史實,而這些東西都是史實推論或者概括總結得出的,所以在新課標的要求之下,識記的任務隻有史實,結論性的東西都不用死記硬背瞭,等於減輕瞭考生的記憶負擔,但是需要明確的是,歷史學科其他能力的要求在新課標下等於提高瞭,需要考生提高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從容應對高考。同時,即使是識記的知識,也不會考查直接的死記硬背,而是考查在新情境下能否靈活運用。這一題就是明證。

11. 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憲法草案全文並發表社論,號召全國人民討論憲法草案,參加討論的人數達1.5億,約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下圖為1954年第9期《人民畫報》封面,展現瞭北京中央民族學院的少數民族學生正在討論憲法草案的場景。由此說明

A. “禮崩樂壞”局面開始出現

270.60

14. 羅馬法規定:“故意殺害他人”處予死刑,而“不希望殺害他人但不幸發生殺害他人的行為”可通過交一隻公綿羊替罪,這一原則長期沿用。由此說明羅馬法

B. 註重區別對待不同犯罪類型

C. 地方官制具有繼承性

【解析】題幹中說到故意殺害他人和不希望殺害他人卻殺害瞭兩種不同的條件下的殺人犯罪行為區別對待,這是註重理性的結果,故選B;題幹中對兩種犯罪行為有明確的規定,故A的說法不符合題幹內容,所以排除;CD在題幹中沒有體現,故排除。

A. 中共確立瞭科學的經濟思想

18. 二月革命後,以列寧為首的佈爾什維克黨人提出瞭“和平、土地、面包”的口號,這最簡單的口號直擊人心。三月份,佈爾什維克黨隻有2萬多名黨員,到瞭十月革命前,成為35萬人的大黨。由此說明當時

B. “一個中國”共識達成

點睛:排除法是做選擇題的一個重要技巧。有些題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確選項,就比較適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實的選項(比如時間、空間等);不符合邏輯的選項(比如,讓選擇“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屬於結果的選項);明顯和題目所給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選項;說法過於絕對的選項需要慎重對待,很多時候也是該排除掉的選項。

D. 海峽兩岸“三通”實現

55.43

——摘編自張豈之《從民族復興的高度看中華文化前景》



完成下列要求:

B. 體現瞭兼容並收的原則

【解析】由“日來由東局(天津機器局)至敝署(直隸總督府天津衙署)電線置妥,僅費數百金,通信立刻往復。即用局內學生司之”可以得出B符合題意,故選B;天津機器局屬於洋務運動時期開辦的軍用工業,故A不符合史實,所以排除A;題幹沒有將天津的電報業與世界其他地方比較,故排除C;D錯在瞭“普遍”,這不符合史實,故排除D。

材料二 1938年2月通過的《農業調整法》明文規定,對棉花、小麥、玉米、煙葉、大米等5種主要作物實行生產定額,對那些耕種定額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農民由政府給予補貼。美國農業部先後主導建立瞭國傢農業信貸署、農產品信貸公司等機構,負責對處於困境中的農民提供低息貸款、直接補貼及技術支持。政府還動用行政力量,引導農業生產者與農產品加工者之間簽訂“市場協議”,使他們在最低限度價格、供求總量等方面達成協議,從而達到“保證價格”的目的。新政期間,華萊士(時任美國農業部長)幾乎在實施每一項國傢幹預措施時,都註意與農民進行“協商”,註意培養農民及地方的主動合作精神。

4. 《明太祖實錄》載:“南雄商人以貨入京,至長淮關,吏留而稅之,既閱月而貨不售。商人訟於官,刑部議吏罪當紀過。上曰:‘商人遠涉江湖,將以求利,各有所向,執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納課於官,彼此一耳。遲留月日而使其貨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償商人。”這表明當時

材料二 中學為體中的“體”,不是指身體或形狀,而是指國傢的本體、主體、政體、基幹、準則、法紀,簡言之,“體”就是封建社會的政權。這個“體”,君臨一切,高於一切,凌駕於一切人和一切事之上。“中學”和“西學為用”,都是為瞭保護和尊崇這個“體”。所謂西學,大體上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二是指資本主義國傢創造的精神文明,主要是自由、平等的思想觀念。

(2)這一題屬於歷史小論文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材料總體把握,並從中全面歸納和概括出觀點、進行論證和闡釋的能力,能力要求較高。考生先要根據材料一、二來提取出能夠完整體現材料內容的信息,如材料二中的“有利於維護中國多民族國傢的統一和安寧”、“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作出瞭貢獻”、“如果沒有這樣的體制,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則無從談起”、“同一個制度體系,在不同的君主手裡,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亂,有天壤之別,反映出人治的弊端”等信息再結合所學明清時期我國政治制度的影響,可以得出古代中國的政治體制對中華文明的延續和傳承起到瞭積極的作用,但是明清社會轉型時期,也成為文明發展的障礙和阻力,最終遲滯瞭向近代化的轉型。也就是說這一題的觀點要註意把中國政體放在整個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去看待,一分為二的評價。之後可以根據材料一中的角度,從君主集權制、官僚政治、選官制或者說科舉制層面進行論證即可。要求要表述成文且字數要求在280字左右,而不是分要點羅列。



B. 《日出·印象》

【答案】(1)特點:地方分權到中央集權;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選官由士族壟斷到考試選拔。

【解析】由“繪畫所給予人們的是感覺”、“以瞬間現象取代之,描繪主觀化瞭的客觀事物,是充滿陽光的色塊組合”等信息可以得出,這種藝術流派指的是印象畫派。所給的四個選項中A屬於浪漫主義流派,B屬於印象派,C屬於現實主義風格,D屬於立體畫派的作品,故選B。

朝馬轉運站住宿|朝馬轉運站住宿推薦 6430

(3)因素:變法順應歷史潮流;改革堅持誠信和創新。

B. 傳統抑商政策發生動搖

【解析】由題幹中的表格看,臺灣對大陸投資呈快速增長趨勢在1992年和1993年都大大增加,結合所學可知,這是由於九二共識的達成,故選B;A中的“一國兩制”方針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已經提出瞭,故A不符合題意,所以排除;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開始於1987年,故排除C;海峽兩岸“三通”實現於2008年,故D也不符合題意。

7. 以下為台中逢甲飯店|台中逢甲飯店推薦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諭。與上諭中的“外侮”相關的是

【解析】(1)變化:題目要求“據材料一”回答逢甲住宿飯店|逢甲住宿飯店推薦。由材料一中的“自由放任的生產經營模式為美國農業帶來瞭巨大繁榮”、“農業受到嚴重打擊,農產品生產者價格指數(1967=100)由1928年的64.8下降到1932年的29.5,下跌瞭55.5%,農場純收入由61.5億美元降至20.3億美元,下降瞭67%”可以得出農業發展的狀況是從巨大繁榮到嚴重危機(價格上漲、總收入增多到價格普跌、純收入急劇下降)。原因:題目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由材料一中發生變化的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再結合所學20世紀30年代初的美國史實可知,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波及農業;長期農業自由放任政策也為農業發展埋下隱患。

A. 天津機器局是民用工業代表

A. 缺乏嚴格統一的判罰標準

【解析】(1)原因:題目要求“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由材料一中的“那個時候的中國,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頑梗的士人”“封建主義充斥”可以得出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國人不易接受新思想;由“使中國人看到瞭另一個陌生的世界,看到瞭那個世界的部分,並移花接木地把這一部分引進到中國來,成為中西文化交沖匯融後兩者可能結合的一種特定形式”可以得出策略中庸,便於國人接受,利於西學傳播。根據所學中體西用的思想產生的背景可知,當時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加深,國人尋求強國禦侮之道。特征:需要結合所學中體西用的相關知識和材料一回答,根據所學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的主張可知,其思想特征是“中體”是根本,是“西用”的前提;由材料一中的“成為中西文化交沖匯融後兩者可能結合的一種特定形式”可以得出中西文化的交融。

16. 18世紀中葉以前,英國人口增長速度緩慢。18世紀40年代以後,人口增長速度逐漸加快。尤其是1811~1821年的10年間,英國人口增長瞭18%,人口年增長率達到1.8%,這種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長速度被稱為英國“人口革命”。當時英國“人口革命”的出現

A. 社會教化功能

點睛:選修部分題目的答題依據基本上有兩種:一是“根據材料”,另一個是“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而且近幾年的高考命題者越來越鐘情於後者,這是因為這既可以考查到考生準確提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考查調動所學相關史實和相關技巧的能力,可謂“一箭雙雕”。這一題的兩個題目就都屬於後者。

【答案】C

A. 推翻瞭基督教會神權統治

B. 深刻地感悟到瞭人的偉大

9. 1922年中華國貨維持會在其編選的《勸用國貨》中記述:“江西夏佈好,蒙古羔羊毛。浙綢蘇緞亮又牢,瓷器景德窯。薛針錦繡巧,豫魯府綢超,雨前龍井滋味好。”1928年上海市教育局《愛用國貨歌》中記述:“佛山雕刻,江浙絲羅,價廉物美,遠勝洋貨。”這些記述主要意在

D. 廢棄郡國並行體制

【答案】B

【解析】由“對於整個中世紀神權的精神統治,都是一次強力反動”、“思辨與實驗、理論與實際開始,也正是這種結合後來敲開瞭科學革命的大門”等信息可知,上述時代反對中世紀神權統治而且開啟瞭近代科學,結合所學可知這是文藝復興時期,故選B;A應該指的是宗教改革,C應該指的是啟蒙運動,D應指的是市場需求與科技條件的具備,故排除BCD。

【答案】C

C. 倡導使用國貨抵制洋貨

B. 主要得益於海外的殖民擴張

C. 增加瞭“福利國傢”的負擔

D. 引起國際勞動分工格局變化

【答案】A

【解析】18世紀中葉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生產力發展實現瞭質的飛躍,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這為人口增長提供瞭物質前提,故選A;海外的殖民擴張從17世紀初就開始瞭,不隻適用於18世紀中期及其以後,故排除B;當時英國還不是福利國傢,故排除C;英國的人口變化不可能引起國際勞動分工格局變化,故排除D。

17. 1896年7月1日,德意志帝國國會通過瞭《德國民法典》,其中規定:“私權的享有,始於出生”“所有人在法令限制內對所有物享有自由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 聯邦議會具有獨立的立法權

B. 註重保護容克貴族階層的利益

C. 保留瞭濃厚的軍國主義殘餘

D. 體現主權在民、自由平等原則

【答案】D

A. 引導國人創辦近代工業

企業(個)

A. 退出一戰的俄國急需土地和面包

B. 民意成為革命發展的助推力

C. 佈爾什維克政黨獲得瞭執政地位

D. 實現向社會主義的和平過渡

【答案】B

【解析】由題幹來看,“和平、土地、面包”的口號是得民心的,正是因為這些口號,佈爾什維克黨發展壯大的速度很快,這為十月革命提供瞭良好的群眾基礎和領導力量,故選B;當時俄國並沒有退出一戰,故A不符合史實,佈爾什維克黨取得執政地位和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都是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後,故排除CD。

1735

19. 他們認為:“繪畫所給予人們的是感覺,而不是思想。”在他們的畫作中,“隻重感覺,忽視思想本質,以瞬間現象取代之,描繪主觀化瞭的客觀事物,是充滿陽光的色塊組合,充滿空氣感。”下列美術作品與該流派藝術特征相符的是

99.03







A. 《自由引導人民》

79.90

C. 《拾穗者》

10. 臺兒莊戰役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曾請周恩來、葉劍英商談作戰方針。戰役爆發後,李宗仁采取“固守據點,各個擊破,要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把敵人殲滅在臺兒莊”的作戰方針。張雲逸所率新四軍一部積極配合淮河沿岸的國軍部隊,阻擊日軍北犯。這表明當時

合同金額(億美元)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天既是社會的“至上神”,董仲舒強調“國有大喪者,止宗廟之祭,而不止郊祭”,郊祭就是郊天之祭反映瞭對上天的敬畏,尊天地從而可以貴君權,因為天子受命於天,從而神話皇權,故選A;材料中未提到說明倫理綱常的重要性,故排除B;董仲舒的時代,儒學剛剛獲得獨尊的地位,不可能得到提升,故排除C;D與題意無關,故排除D。

20. 2018年4月13日,美軍聯合英國、法國對敘利亞軍事設施進行“精準打擊”,以作為對之前敘東古塔地區發生“化學武器襲擊”的回應。對此,俄、敘表示譴責,稱打擊是非法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對軍事行動表示支持。4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也未能通過相關決議草案。由此說明

A. 說明天地君權之尊貴

12. 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正式確定瞭“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但仍然認為,黨的“三面紅旗”(即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是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這主要反映瞭當時

C. 恐怖主義嚴重威脅世界和平

D. 霸權主義導致國際局勢動蕩

D. 八字方針助長左傾錯誤蔓延

【解析】美軍聯合英國、法國對敘利亞軍事設施進行“精準打擊”根本沒有得到安理會的表決通過,所以屬於霸權主義的做法,故選D;由於其行動聯合國並沒有授權,所以A沒法體現,故排除A;多極化格局還沒有建立,故B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所以排除B;題幹所述不是恐怖主義的行動,故C也排除。

5. 清代著名文藝評論傢王希廉在評點《紅樓夢》時說:“子以《紅樓夢》為小說耶?夫福善福淫,神之司也;勸善懲惡,聖人之教也。而善惡報施,勸懲垂誡,通其說者,且與神聖同功。”這就肯定瞭《紅樓夢》

【答案】B

【答案】A

——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

材料二 我們看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對此需要做具體分析。如果沒有這樣的體制,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則無從談起。中國的君主集權制度曾經對包括皇帝在內的統治者形成過一定的制約,更加重要的是,這種體制有利於維護中國多民族國傢的統一和安寧。其中的科舉選官制度擴展瞭統治集團的社會基礎,為中小地主和平民開辟瞭入仕途徑,形成瞭由下層社會到上層社會的政治通道,特別是科舉制度將教育制度與選官制度結合為一個整體,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瞭上層官員隊伍的知識水平,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作出瞭貢獻。中國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君主把法制作為治民治吏的一種手段,自己則凌駕於法制之上。正因為如此,同一個制度體系,在不同的君主手裡,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亂,有天壤之別,反映出人治的弊端。

54.60

【解析】由題幹中的“團教不和”可知指的是義和團與天主教之間的矛盾導致瞭上述變故,據此可以知道這裡涉及到的“內訌外侮”分別指的是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據此可知D符合題意;外國勢力開始深入中國內地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實現的,故排除A;“自強求富”改革開啟指的是洋務運動,與題意不符,故排除B;甲午中日戰爭之後列強掀起瞭瓜分中國的狂潮,故C也不合題意,所以排除。

(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國古代政體演進的特點。

B. 天津電報業是由中國人自辦

【答案】B

(2)



【解析】(1)特點題目要求“據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由封建而躋統一”可以得出地方分權到中央集權;由“由宗室、外戚、軍人所組成之政府,漸變而為士人政府”可以概括為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由士族門第而變為科舉競選”可以得出選官由士族壟斷到考試選拔。

70.20

22. 馬克思說:“每個原理都有其出現的世紀。”閱讀下列材料:

【教學研究】江蘇省鹽城市2018屆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B. 中共開始放棄蘇聯經濟模式

A. 外國勢力開始深入中國內地

材料三 張之洞系統闡發的“中體西用”論具有興西學和保中學的兩重性,即在為維護封建舊學張本(指事先為事態的發展作好佈置)的同時,也為西學的傳播起瞭促進作用。

【答案】C

完成下列要求:

(1)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體西用”為什麼是當時“更好的宗旨”?分析其思想特征。

(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中體”和“西學”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台中住宿優惠|台中住宿優惠推薦提出的根本動機。

(3)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體西用”思想的歷史作用。

【答案】(1)原因: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國人不易接受新思想;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加深,國人尋求強國禦侮之道;策略中庸,便於國人接受,利於西學傳播。特征:“中體”是根本,是“西用”的前提;中西文化的交融。

(2)內容:中體指封建政權的根基,西學是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思想觀念。動機: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

(3)作用:促進西學傳播;有利於打破中西文化對立;促使思想解放,有利於近代化進程。但其固守封建制度,抑制瞭西學作用的最大化,不能推動社會的根本變革。

D. 其法律條文一直被近代沿用

(2)內容:題目要求“據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國傢的本體、主體、政體、基幹、準則、法紀”、“封建社會的政權”可知中體指封建政權的根基,由“所謂西學,大體上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二是指資本主義國傢創造的精神文明,主要是自由、平等的思想觀念”可知西學是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思想觀念。動機:由材料二中的“君臨一切,高於一切,凌駕於一切人和一切事之上”、“都是為瞭保護和尊崇這個‘體’”再結合所學中體西用的相關知識可知其動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

A. 群眾參政能力大為提高

點睛:對於材料解析型問答題的解答,一定要明確設問的要求。首先仔細審清設問,獲取有關“問題信息”。設問都是針對材料設計的,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反映材料的內涵,體現命題者的意圖。認真閱讀分析設問,並借助設問的啟發揣摩材料的脈絡方向,可降低閱讀的難度,提高解答的針對性。要註意是否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如需要,答題時要回歸書本,拓展思維,補充認識。

23. 羅斯福新政期間的農業改革被譽為是“在美國試行的最勇敢的社會實驗之一”。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國自立國以來,農業一直處於自由發展的狀態,自由放任的生產經營模式為美國農業帶來瞭巨大繁榮。從1914年到1919年,美國的農產品出口總額增加瞭2.64倍,玉米、小麥等主要農產品平均價格分別上漲瞭114.7%和110.3%,農業總純收入增加瞭近3倍。20世紀30年代初,農業受到嚴重打擊,農產品生產者價格指數(1967=100)由1928年的64.8下降到1932年的29.5,下跌瞭55.5%,農場純收入由61.5億美元降至20.3億美元,下降瞭67%。

A. 行省因防禦元兵而設

——以上材料摘編自王祖奇《亨利·A·華萊士與羅斯福新政農業改革》

完成下列要求:

(1)據材料一,指出20世紀上半葉美國農業發展狀況的顯著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引起變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容納社外文字”、不問其‘主張’‘體裁’是否與本志相合、“來稿無論或撰或譯,皆所歡迎”等信息說明《新青年》對來稿采取瞭兼容並包的原則,故選B;宣告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是《青年雜志》於1915年創刊,故A不符合史實,所以排除A;題幹沒有提到CD,故排除。

(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新政前後美國政府在經濟活動中角色的變化。

【答案】(1)變化:從巨大繁榮到嚴重危機(價格上漲、總收入增多到價格普跌、純收入急劇下降)。原因: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波及農業;長期農業自由放任政策為農業發展埋下隱患。

(2)內容:控制農業產量,減少農產品供應;國傢信貸扶持,補貼農業發展;調節農產品流通領域,穩定農產品價格;培養農民合作意識,促進農業合作關系。積極作用:促進農業復蘇,有助於緩解經濟危機;為國傢全面幹預經濟奠定基礎。

(3)變化:從自由放任到全面幹預。

B. 文學鑒賞價值

B. 諸侯國爭霸戰爭接連不斷

(3)變化:題目要求“綜合上述材料”回答。由材料一可知,由於20世紀30年代初之前,農業一直推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到材料二中的國傢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幹預經濟發展,可以得出,新政前後美國政府在經濟活動中角色是從自由放任變為全面幹預。

1. 《左傳》記載:“(周)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擊之。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材料主要表明當時

24.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走上強國之路。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 戰國初期,秦國雖有一定的地緣政治優台中逢甲民宿|台中逢甲民宿推薦勢,卻是華夏體系中的落後國傢,當時地處中原的國傢都以“戎翟”這個貶義詞來稱呼秦國。

商鞅確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隻有國傢強大,才能在戰爭中有立足之地;其次,隻有改革落後的制度,秦國才能強大;再次,隻有摧毀落後和保守的秦國宗氏制度,改革才能進行。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農耕、軍功、法治、集權四大方略。具體而言就是以重農主義為取向的農耕政策,以國傢主義為取向的集權政策,以平民主義為取向的軍功政策,以法治主義為取向的以法治國方略。

點睛:本題重點是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文言文閱讀是考生學習古代歷史的一個重要難點,需要平時註意積累,因為缺乏上下語境,一般就是從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幾句,來考查考生從中獲取信息的能力,這種情況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將材料像語文學習一樣逐字逐句的翻譯,隻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後與所學相關知識或者通過選項尋找蛛絲馬跡,建立起材料與所學之間的聯系,從而準確作答。

——摘編自葉自成《商鞅的創新精神與秦國對大國的超越》

B. 揭開國共軍隊協同抗戰的序幕

(1)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

(2)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在“農耕、軍功、法治、集權”四個方面所推行的具體舉措。

(3)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商鞅變法使秦國走向富強的主要因素。

【答案】(1)背景:戰國時期的大動蕩、大發展、大變革(諸侯爭霸,戰亂頻繁,生產力發展,社會變革蓬勃興起);秦國落後於東方諸國,渴望國傢強大。

(2)農耕:獎勵耕織、重農抑商;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爵制;法治:嚴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權:廢分封、行縣制。

57.30

【解析】(1)背景:題目要求“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應該從當時的國內形勢和秦國自身兩個角度分析。結合所學春秋戰國時期的國情來看,當時處於戰國時期,社會大動蕩、大發展、大變革(或者說是:諸侯爭霸,戰亂頻繁,生產力發展,社會變革蓬勃興起);由“秦國雖有一定的地緣政治優勢,卻是華夏體系中的落後國傢”可知,秦國落後於東方諸國,渴望國傢強大。

8. 《新青年》自第2卷刊登通告:“自第二卷第一號起,新辟‘讀者論壇’一欄,容納社外文字,不問其‘主張’‘體裁’是否與本志相合。”同時,《新青年》第1到3卷每一號的封三都刊有《投稿簡章》,明確提出“來稿無論或撰或譯,皆所歡迎”。此舉

(3)因素:題目要求“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由材料看,商鞅變法取得瞭巨大的成功,秦國實現瞭富國強兵。根據其變法的內容和當時所處的時代形勢可得出,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改革堅持誠信和創新。

D. 革新社會風氣

25.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甘地屬於時代,屬於歷史。”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民族矛盾尖銳化和英國傳播西方文明對印度傳統文化構成威脅的社會危機條件下,印度走上瞭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1920年8月,甘地發動瞭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不合作”綱領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號、抵制立法機構選舉、抵制在政府機關和法院工作;拒絕在英國學校讀書;提倡手工業紡織運動以抵制英國商品泛濫。

——摘編自吳於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

材料二 在我看來土佈是印度人民團結的象征,是印度經濟自由和平等的象征。大英帝國近百年的殖民統治在這小小的鹽粒攻擊下岌岌可危。

——摘編自甘地《甘地自傳:我體驗真理的故事》

完成下列要求:

(1)據材料一,指出印度走上非暴力不合作反抗道路的主要因素。結合所學知識,列舉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主要實踐活動。

3. 趙翼《陔馀叢考》載:“至元設行中書省於各路,遂又移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稱,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時,州縣為元兵殘破,乃隨處設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說明

(3)當今世界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勢力給國際社會帶來嚴重危害。綜合上述材料,談談甘地的思想對今天我們處理國際問題的啟示。

【答案】(1)原因:英國殖民者的高壓統治激化民族矛盾;西方文明沖擊印度傳統文化。實踐:土佈運動;食鹽進軍;絕食祈禱;“文明不服從”運動。

(2)積極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英國經濟侵略,有利於印度民族經濟發展;增強瞭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瞭人民的團結,為印度的獨立奠定瞭基礎。

(3)啟示:相互寬容;真誠對話,尋找共識。

D. 國人通訊方式發生普遍改變

(2)積極作用:題目要求“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由材料二中的“大英帝國近百年的殖民統治在這小小的鹽粒攻擊下岌岌可危”、“土佈是印度人民團結的象征,是印度經濟自由和平等的象征”等信息並結合所學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結果來看,其積極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抵制英國經濟侵略,有利於印度民族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增強瞭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瞭人民的團結,為印度的獨立奠定瞭基礎。

(3)啟示:由上述材料來看,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采用的不是暴力的方式,也達到瞭暴力能達到的作用,所以對待今天世界上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勢力所帶來的危害,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思路,爭取相互寬容,真誠對話,尋找共識,最終解決問題就可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答案】C

C. 維護封建禮教

閱讀 ()
5F49641E320DD004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ctheyreali 的頭像
    mctheyreali

    mctheyreali的部落格

    mctheyrea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